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。
1957年,心理学家A·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。实验证明,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,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。

经典事例
1.面试过程中,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,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,主考官又叫住他,对他说,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,评委觉得不怎么样,你对此怎么看?其实,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,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,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。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,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;如果回答得不好,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。
2.美国某职业棒球队的—位名投手,由于某一个后进球员犯了不该犯的失误,气得他当场把棒球手套狠狠地摔在地上,然而在比赛之后,他还是上拍拍那个后进球员的肩膀说:“不要难过,我知道你也尽了力,好好加油吧,”这是一句多么适时而得体的安慰话。这种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揉的做法,能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痈。这就是“近因效应”给我们的启示。
3.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曾经研究过这样一个实验,当描述吉姆时,先说出他的优点,再接着说出他的缺点,有78%的人认为吉姆是个友好的人,但是在说完有优点后,插入某种活动,再告诉他们吉姆的缺点时,人们对于吉姆的评价就没有那么好了,这就是近因效应的作用。
9428cn太阳集团古天乐
2024年6月14日